剑南春产于四川省绵竹市,因绵竹在唐代属剑南道,而唐代酒多以“春”名,故称“剑南春”。早在唐代,据李肇《唐国史补》载,唐代开元至长庆年间,酿有“剑南之烧春”名酒,这是唯一被载入正史的四川名酒。与他同时代的诗人杜甫也曾写下“蜀酒浓无敌,江鱼美可求”的诗句,证实了“剑南之烧春”甚高的名气。与“剑南之烧春”结下不解之缘的,还有诗人李白曾于剑南“解貂赎酒”的典故,留下“士解金貂,价重洛阳”佳话。时至宋代,宋代酿有“蜜酒”,据《绵州志》载:“杨世昌,绵竹武都山道士,字子东,善作蜜酒,绝醇酽。东坡及得其方,作‘蜜酒歌’以遗之 。“三日开瓮香满城,快泻银瓶不须拨。百钱一斗浓无声,甘露微浊醍醐清。”——蜜酒歌。
一千多年的“烧春”和“蜜酒”的风味如何,我们不得而知,但在唐宋还并无蒸馏酒的技艺这是不争的事实。把“烧春”和“蜜酒”看作是今时今日的“剑南春”酒的历史源头及酒文化的传承,似乎会更为合适。
剑南春酒的前身绵竹大曲,创始于清朝康熙年间,陕西三元县人朱煜见绵竹水好,开办“朱天益酢坊”,运用陕西略阳酿制大曲酒的方法酿制当时的“绵竹大曲”。此后相继有“杨、白、赵”三家大酒坊开业。到了清末,类似酒坊已经增加到18家;20世纪40年代初,更是增加到了38家酒坊、200多个老窖。1951年5月,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,“朱天益”、“积玉鑫”、“裕川通”、“天成祥”等老牌酒坊纳入国营范围,并整合成立了“四川绵竹县地方国营酒厂”。1958年3月,酒厂从改变酿酒原料入手,进行科技攻关。酿酒用水取自城西的中国名泉——玉妃泉,以高粱、大米、糯米、小麦、玉米“五粮”为原料,采用老窖低温发酵酿制新产品,“芳、洌、甘、醇”, 恰到好处,风味更为独特完善。由蜀中诗人庞石帚起名“剑南春”,这就是今天声誉卓著的中国名酒“剑南春”。
剑南春酒是四川的六朵金花之一,早在1963年便被评为四川名酒。1979年、1984年及1989年在全国第三,四,五届评酒会上蝉联国家质量金奖并获得“中国名酒”称号。在酒厂名方面,剑南春曾出现过“四川绵竹国营酒厂”、“四川国营绵竹酒厂”、“四川绵竹酒厂”,1984年酒厂名正式更名为“四川省绵竹剑南春酒厂”。